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社區諮商:向內自省後,向外覺察

文/HOY
2014/8/17



我的前言總是很長,如果看太多字有點累,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的社區諮商基本概念介紹。不過我還是會希望大家能夠把前言看完,可以對整個心理治療的演變有一個理解,就更能了解為何會出現社區諮商的新觀點。


前言總比內文長:心理治療的演變
諮商與心理治療有幾百種理論,而且還不斷的有新想法冒出來,依目前的主流思維,可以大略區分為以下幾種變化:

(這邊也是眾說紛紜,我是依我自己所接觸到的說法;要提醒的是,雖然我採用的是連續發展的說法,但事實上不論是哪種治療取向,到目前都仍然存在並且蓬勃發展。)

現代的心理治療樣貌是由Freud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建立起來的,所謂精神分析即是心理狀態的分析,並重視發覺潛意識(Subconscious),例如透過分析夢了解潛意識(精神分析及其後繼者或相關理論被稱為心理動力取向)。後來慢慢有一批人比起分析更重視建立友善的治療關係,他們相信這樣就可以讓個人有機會發揮潛力,有些人也會安排一些角色扮演及戲劇的方式讓個人更能覺察自己(經驗與關係取向,以人為本,此派心理學家有些被歸類到人本主義)。

Freud─精神分析之父,影響近代心理治療發展甚鉅。
(圖來自網路)

之後,科學興起,心理治療也企圖建立經得起科學驗證的方法,因此轉而重視具體可測量的外在行為的觀察及改變策略,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也開始重視思考的改變,大抵來說比起覺察會更重視改變行動(所以稱為行動治療法),此外,隨著科技的演進,透過生理機制研究心理狀態也蓬勃發展。


行為學家Skinner,他對行為主義投注的熱情令人敬佩。
(圖來自網路)

過了不久,心理治療界產生了新的反思,他們發現過去的心理治療學說過於重視個人心理,而忽視了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是跟周遭他人及環境的互動互相影響,尤其是家人,他們將家人之間的互動視為系統,心理治療的重點不在只是個人的改變,而是促進系統的改變。


在台灣非常知名的家族治療大師Satir。
(圖來自網路)


(也差不多這個時期,也出現另一個反思─正向心理學,他們認為過去心理學太注重研究「病態」,應該將研究重點關注在為何人得以成功、得以正常、得以發揮潛能,也就是研究人的「優勢」。)

這時候,後現代哲學觀(Post-Modern Psychology)興起,在系統觀之前的學派被合稱為現代主義,雖然學派五花八門,但大抵上都有一個標準界定誰有問題誰沒有,例如精神分析強調個人內在的慾望失衡,人本主義相信人會有問題是因為自我概念混亂但是,後現代哲學認為沒有一定的標準,會隨著個人詮釋、社會文化而有所不同,像是敘事取向(Narrative Therapy)就是希望可以協助個人去看到主流文化在自己身上的影響,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故事。


發展出敘事取向心理治療的White,他的逝世令人惋惜。
(圖來自網路)

系統觀、敘事,都慢慢地從向內自省,走向向外覺察,這時心理治療界冒出了幾個聲音,第一個是多元文化取向,多元文化認為傳統心理治療的理論多是來自歐美中產階級白人男性的經驗,忽略了其他文化,它認為諮商師應要尊重每個文化習慣並具備文化敏感度,覺察自身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才能避免在不自覺之中歧視及傷害個案。

順著多元文化,漸漸開始有觀點認為諮商師必須有社會正義的態度,我很喜歡社會正義諮商的學者說過:「我知道我不能只坐在辦公桌後面等著個案改變,而社會仍然絲毫未改變。」過去諮商師總習慣在諮商室裡改變個案,但一旦個案離開諮商室,他仍然要面對那些壓迫他的社會環境,諮商師的助人應該注意到這個部分,也要協助對方察覺這個部分。在自己允許的範圍內,思考如何全面的協助。

不過怎麼做呢?諮商師只有一個人,在顧及個人內在的情形時,要如何才能兼顧外在環境的改變。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的,正是社區諮商。也是本篇文章想要介紹的諮商理論。

這篇文章部分內容參考自Lewis等人所著作的《社區諮商:多元賦能方案》。

/

基本概念:要求很多的諮商學派
要了解社區諮商,必須從社區這兩個字開始談起。一開始筆者在理解這個詞彙意思的時候常常卡住,因為想到社區就想到大樓(筆者在都市出生)。幸好當時老師要求閱讀原文書,也讓我有機會從原文的意思去探索。

社區是從Community翻譯而來,也有共同體的意思。如果從中文的詞彙去理解,其實會更接近生活圈、社群。

如同筆者前面提到的,我的生長環境影響了我對社區這兩個字的理解,我相信在農村出生的人其理解必定與我不同。個人生活在社區之中,因此我們與社區息息相關。舉例而言,像是互動,我們與社區的其他人絕對是有互動的,可能有人會說我從來沒跟鄰居說過話、也沒跟路口的便利商店店員寒暄,但是,很多互動是無形的,例如你會在意他們的看法。

此外,由於我們活在社區之中,再與社區互動的時候,我們也受到社區的影響,例如社區共有的習慣、文化、價值觀,其實都影響著你。而社區的文化,又是受整個社會的影響。因此, Bronfenbrenner便提出生態系統理論來表示:

(圖來自網路)


這個社區諮商的社區所希望諮商師可以看到的,是你生活在地的這個環境,小至家庭,大至社會國家文化。

而有的時候,社區對你的影響,會是壓迫的。

/

用一些術語來談,社區諮商包含著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與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兩種反思。

成為一個有多元文化觀點的諮商師
從多元文化出發,我們在理解一個人的時候,必須去考量到文化因素,我們要相信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養育出不同的人,黑人和白人、台灣人和中國人、原住民和平地人、台北人與台南人、香港人與澳門人、北台南跟南台南人、這個社區跟那個社區。

在考量到文化因素時我們可以怎麼作呢?在多元性別社會實踐中琢磨多年的Ada Sinacore博士,她提過一個找尋認同的方法,很能夠用多元文化的方式理解。

方法相當簡單,只有兩個步驟:
1. 拿出一張紙
2. 寫下你對自己的五個認同

以我自己為例,在那次講座上,我寫下了

(由上順時針分別是台灣人、外省人、社運、新北人及心理師)

透過認同的檢視,去深談個人的生長環境,以理解這個人受到了什麼社會文化的影響。一旦理解了,就要具備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例如,可以發現我的認同是相當地區性的,既然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具備文化敏感度的你,在我面前跟我談統獨問題就要小心喔XD

Sinacore還提到,其實我們會因為生存的環境不同,而寫下不同的五個認同,例如,在跟一群同學的聚會上玩這個遊戲,可能會發生大家都寫到自己是一個學生。具備文化敏感度的諮商師,更要留心到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不要輕易的將你現在的理解視為是你對這個人完全的理解,時時敏感、小心留意、並且覺察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見,才是一名具有多元文化觀點的諮商師。

捍衛社會正義的諮商師
為何會談到社會正義,要先清楚,社區諮商認為人是活在社區之中,因此最後不可避免地得回去社區裡生活,但如果社區也是他的困惱來源呢?跟家人的爭吵才是他痛苦的主因呢?不斷壓迫他自己的,是這個社會對美的要求太過嚴苛所造成的呢?

像是敘事取向的心理治療,用故事作比喻(信所介紹的隱喻治療也是敘事取向治療的一個分支),認為我們自己的生活故事,時常會被主流的故事(主流文化)所影響,進而使自己活得不愉快,像是我們現在思考幸福的故事時,常常會代入像是童話故事裡對於美好未來的想像。但現實中有各種柴米油鹽醬醋茶困擾,怎可能都是如此美好呢?

覺察這件事情,就是解構(Deconstruction)。找到哪些東西在影響你、甚至壓迫你。這是具有社會正義的諮商師在諮商室裡,可以做、也必須做的事情。在解構的時候,敘事的外化問句相當好用,「那個焦慮,是怎麼阻礙你的?」將問題跟人分開後,就能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抽絲剝繭。

覺察就能發生引能(Empower,一般翻譯為賦權、培力,個人偏愛引能的翻法,理由請見這篇文章),個人理解自己被那些力量影響,進而找到方式去面對,面對有各種方式,找到個人最能夠發揮的姿態即可。當然在這邊還可以搭配自我覺察,察覺自己在面對社會環境的優勢,焦點解決取向的心理治療很擅長處理這個議題,例如奇蹟問句「過去你有沒有成功面對過這件事情,非常細微的也可以,當時發生甚麼事情?」。

不過,只有這樣還不夠的,在社區諮商的觀點中,社會環境也是需要改變的,在社區諮商的架構中,一名社區諮商師需要思考四個工作方向。

1.          直接個人服務: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諮商,我前面所舉的幾個方式,像是尋找認同、覺察、解構、引能都是個人諮商時可以去運用的。除了諮商之外,諮商師應該更具備主動性,時常的關懷、一些實質的幫忙、到府關心(外展)也是直接個人服務的一環。
2.          直接社區服務:基本的形式是預防教育與推廣,透過針對社區性的活動,像是演講、團體活動或各種宣導,去加強社區成員的能力,在面對一些突然變故時能比較有應對的能力;此外,也能讓大家增加對某種疾病或族群的認識,讓社區能夠消除偏見。
3.          間接個人服務:透過在社區中的倡議(例如留心不公平之對待並提出改變方式)與諮詢(例如提供正確對待知識給予社區民眾),可以讓社區產生改變,間接地影響到你所主要訴求服務對象。
4.          間接社區服務:最困難但最重要的就是促進系統改變,使得整體社會氛圍改變,是治本之道,但也是最難達成之路。


三頭六臂的社區諮商師。
(圖來自網路)

一個人怎麼可能做到這麼多事!?

對此,各種社會實踐的前輩的建議是,尋找結盟。用助人工作領域的話來說,就是連結資源找尋夥伴,能夠跟你一起完成這些事的夥伴。(不過這不代表你只需要專精這其中一件事情,如果你不理解,你如何有這樣的觀點呢?)

/

社區諮商對我影響最多的是對於人的看法。

其實我一開始學習社區諮商的時候,真的遭受很大的衝擊,我當初對心理師美好的想像整個被破壞掉,我還為此抱怨了一番 ()

我個人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人際關係中的個人如何活著,現代人多是透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去適應這個社會,因此對我來說,在各種社會系統(社區)中必須關注的即是人際關係,而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必然的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學習系統中的社會化行為,在這過程中人要找尋自己與環境最能自處的互動,但往往在這過程會嚴重失衡,尤其在集體性的社會中,確實很難不避免犧牲自己以符合社會規範,但往往心理問題就會在這裡開始蔓延。

再來是行動,當我有天突然察覺了社區諮商的重要性,我開始積極參加各種抗爭、在晤談中會協助個案去看到社會的影響力、更多的閱讀與思考以期發現更多社會宰制

不過如果有閱讀我的諮商是甚麼這篇文,應該可以發現我的想法其實也跟社區諮商有些不同,對我來說社區諮商是個開始,但我正在努力發展出我的作法。

或許這也敲破了你對心理師的想法,但我現在會堅持即使你最後會仍以個人諮商為主的工作方式,仍然不能忘記社區諮商所提醒你的─社區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