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隱喻與治療

文/mr.Karos
2014/8/14

隱喻與治療有甚麼關係呢?本來想寫一篇關於隱喻治療的文章,但現在感覺更像讀書筆記,這篇文章參考了黃士鈞(哈克)的論文[1]、他帶的工作坊的筆記和網上一些比較零碎的文章。

在談論隱喻治療之前,先讓我說一下在工作坊所感受到的事,除去一切技巧和理論,工作坊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種終極的關懷"。甚麼是終極的關懷呢?就像個人中心治療提倡的,無條件的尊重,真誠,一致,同理等等。但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元素-好奇心,就像敘事學派提倡的Not-knowing不假設自己了解對方的想法,而真誠地好奇對方的一切,不是單純地回應對方

------------------------------------------------------------------------------------------------------------

隱喻治療是

隱喻治療,顧名思義就是運用隱喻的方式去做治療。在了解隱喻前,首先要知道的是運作方式背後的想法。隱喻,在治療中,是指潛意識的說話方式,而潛意識就是指人在社會需求以外的自我需求(也就是水面以下的冰山),值得注意的是,這邊的潛意識與佛洛依德提出的潛意識有一點分別,隱喻的潛意識是比較貼近靈性觀的概念,也就是相信內在有另一個了解自身需求的自我

隱喻治療就是通過以隱喻的方法與潛意識溝通,找出、整合或了解自我的需求,從而在生活中找出自己可以接受的,能盡量滿足自我及外界的行為做法。

而要了解潛意識的表達方式,或許可以從夢的角度去理解,無論是精神分析、完形學派、存在主義、現象學等等的解夢方式都可以看到,夢是人自身一些渴望和需求的反射。就如佛洛依德等精神分析學派提到,夢通常用一種偽裝的方式去表達。可以想像的是,潛意識因為不會通過意識的邏輯,以及為了保護作夢者本身的精神面(避免直接表達而令自身再一次受傷),會用一種偽裝去表達自身的需要。同樣道理,當人從意識層面嘗試與潛意識溝通時,潛意識通常會以各種意象或畫面去表達需求

所以,隱喻治療就是嘗試運用這種方式,讓被訪問的人(主角)接通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從中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渴望。而以隱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令被主角的潛意識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亦可以避免直擊"主角的痛處。形象化的隱喻,同時亦可以讓主角以非語言化的方式更了解對自己的身處的環境、影響自己的問題、或是困擾自己的人際關係的看法。

另一樣與隱喻治療密切相關的,就是催眠-不是像電視劇那種以陀錶搖晃令人進入催眠狀態,而是以語言和語氣等方式讓人放鬆,然後接觸自己的內在。如果要以一種方式作對比,我會認為與運用放鬆練習(肌肉放鬆、全身放鬆或冥想放鬆練習等)相似,為對方營造一個安全、平靜的環境,讓潛意識能安心地說話。關於這部份之後有機會可以再說。

------------------------------------------------------------------------------------------------------------

隱喻的作用是

為甚麼隱喻能夠成為一種有治療效用的工具呢?正如前面所述,隱喻是潛意識的語言,一個隱喻除了表面的邏輯外,還包含了畫面、符號等圖像。潛意識是一種靈性觀,治療師與主角都需要相信內在有一個潛意識的自我,而這個自我是可以溝通的 隱喻正是潛意識的表達方式。潛意識會以各種不同的材料(又即是所謂的象徵"或原型"),在不同的方法下(例如夢境、繪圖等)表達主角心中的渴望和需求等等

根據哈克論文中的引用,Lenrow(1966)提出隱喻有七個不同的功能:
1.       諮商師使用隱喻,是對主角表達一種協助的意願,用新的方或看待主角的故事。
2.       隱喻能夠強調某些被忽略或忘記強調的部份,突顯出個案有建設性的特質和能力。
3.       隱喻能夠令治療師與主角共享經驗以及產生不言而喻的默契,每雙方更親近。
4.       隱喻能讓個案以比較不防衛的方式檢視自己。
5.       隱喻可以將對不同事件的觀察化為一個隱喻,或以一個隱喻呈現出不同議題和特質間的共同核心。
6.       隱喻能呈現主角與他自身環境間的互動。
7.       透過隱喻所接收的訊息可用在其他領域。

在我自己的經驗裡,主角能夠通過隱喻接近自己或問題,又或是以一種形象化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實際的感受,例如將外在的自己(受到社會期待,或是接受社會價值觀後的自己)以及內在的自己(自我的渴望、需求等)分開,讓主角更多地覺察自己的需要。同時,隱喻能夠作為另一種表達感覺的方式,讓主角能更準確地表達感受(而不單止局限於感覺的詞語),治療師亦可以運用隱喻令主角更形象化地感受到同理,像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有一個志工以像整個心都碎了一樣"來形容來電者最近遇到的哀傷,而來電者的回應是覺得志工真的很明白他。

雖然在隱喻治療中隱喻一般是代表著不同的事,或是一個重心,但因為隱喻本身是生活必然使用的語言,所以不一定很複雜,對我來說,隱喻在治療中可以更直覺的使用方式。另一方面,通過隱喻,主角可以用一種比較遠的、朦朧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看待一段關係或一個問題。

像我之前的工作中就曾遇過一個被丈夫拋棄家庭的女人,在談了一陣子後她說自己像在沒有舵手的船上,而她期望著她的子女能夠成為這首船的舵手…就這樣聊著,即使沒有直接再去談她的傷痛,也能以另一種方式明白她現在的感受。

------------------------------------------------------------------------------------------------------------

隱喻在治療中的工作方式是

為了能更簡單地說明隱喻的工作方式,在這裡就先不談哈克在工作坊上教導的的隱喻資源工作模式。

與存在主義治療、敘事治療等帶有一定人生哲學及意義取向的治療相反,如期說隱喻治療是一種治療理論流派,隱喻治療本身其實更像一種工具。因為在語言、非語言中,隱喻都會存在。所以在每一種治療中幾乎都可以加入隱喻當作工具幫助主角。

正因為隱喻是一種同時與意識及潛意識溝通的方法,隱喻治療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但簡單地分開的話,可以以主角自行提出的隱喻,以及治療師提出的隱喻兩類。

l   由主角提出的隱喻
        主角提出的隱喻又可以分兩種,一是主角在對話中提出的隱喻,治療師需要做的是留意主角的隱喻,然後嘗試從中探索。

        二是由治療師邀請主角提出一個隱喻(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邀請",而不是詢問。因為當主角感到安心,有安全感的時候,潛意識才會更容易從自我保護中跑出來,假如主角的潛意識未準備好,強行要求主角想像只會令潛意識更保護自己。),在主角說完一個故事後,可以嘗試以比較催眠式的語言(製造安全感)邀請主角閉上眼,想像出一個代表這個故事中一些重要部份的隱喻。

l   由治療師提出的隱喻
        就像前面提到的,治療師可以以隱喻的方式表達身同感受的感覺,或是以一個隱喻邀請主角站遠一點去了解自己身處的情況。我記得曾經在一次治療中,主角說著自己最近有很多事都要忙都要做好,然後我提出了主角就像是在馬戲團中同時要演出不同表演的小丑,再詢問主角覺得這是否適當,讓主角以自己的方式去想像和連結。這種隱喻有點像精神分析經常提到的投射和內攝,當治療師提出一個相近的、有點模糊的框架,主角便會投入其中,找出適用於自己的地方,然後再將隱喻轉換成自己的東西。

        治療師提出的隱喻,同時亦可以變換成隱喻故事治療",有興趣可參考網路上王理書的地震故事與兒童輔導進階-說一個活療性的隱喻故事這篇。

------------------------------------------------------------------------------------------------------------

邀請主角提出隱喻

邀請,因為治療師的角色是訪談者,所以以邀請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讓主角感到安心,另一方面亦可以讓主角的潛意識知道自己有權利選擇。

邀請主角提出隱喻,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一、建立關係,聆聽主角的故事
在邀請主角提出隱喻之前,治療師需要先與主角建立一定的關係,一個安心、舒適、安全的關係。除了同理和語言簡述等方法外,更重要的是真誠的好奇心,讓主角知道治療師是完全地投入當中。

二、邀請主角想像出一個隱喻
在邀請潛意識跑出來之前,可以像解夢一樣先讓主角了解,他可以選擇說出或不說他想像到的東西,他有權利在自己覺得足夠的時候停下來,而且治療師會一直在旁邊陪著他。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像哈克一樣,在邀請之前先詢問主角我(治療師)以怎樣的方式陪著你(主角)可以讓你一會兒更安心?"。
當準備好之後,可邀請主角閉上眼睛,以輕慢的說話語氣、聲調讓主角進入半催眠的狀態,同時以不同的句子引導主角去想像出一個隱喻。當確定主角想像到一個隱喻後,便開始進入澄清的部份。

三、探索
當主角準備好一個隱喻,便可以開始探索這個隱喻,例如詢問主角的畫面是怎樣的?有多大?有甚麼顏色?等等除了細緻地觀看外,亦可以邀請主角站後一點或站前一點看這個隱喻,會不會有沒看到的部份。而這個探索的方式,其實與解夢時的探索相似。

邀請主角提出隱喻的方式大概像這樣。而在哈克的論文中亦建議,因為隱喻的來源一般來自於主角當刻的感受、喜好、訓練的背景或改變的動機,當邀請主角找出隱喻時,可嘗試以開放性的問句或選擇性的問題邀請,例如:“在那個情況下的你,感覺像甚麼?"、“如果要你用一種東西,可以是動物、可以是植物…或是任何的東西,你覺得這樣的自己,像甚麼?"等等…

而在探索及澄清隱喻方面,一般而言可嘗試從1. 顏色、2. 大小、3. 距離、4. 質感、5. 聲音等等不同的程度來了解主角的隱喻,同時令主角的隱喻更清晰更實在。

除了這些方法外,隱喻治療亦可融入不同的價值主向,例如以賦權為主的治療,探討關係的治療,探討問題的治療,幾乎都可以使用隱喻的方式讓主角以站遠一點或以另一種角度去看問題。

------------------------------------------------------------------------------------------------------------

結論

這篇文章其實並沒有完整地說出所有細節或是其他不同的工作方式,只是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這裡了解一下隱喻在治療中是怎樣的事,同時讓自己(我)整理數個工作坊以及文章後學得的東西。

在上了數節工作坊後,我會認為哈克的隱喻治療方式是以隱喻達到賦權、關懷及自我觀察為主的治療,從而令主角知道自己值得被愛,了解自己價值以及知道自己的需要。另外,這種治療亦有將治療效果自然地延長至治療室外的形態,雖然我之前工作的方式沒辦法追蹤後來效果,但以自己上課的經驗,一個隱喻,特別是深刻的隱喻,在離開那個環境之後仍然會留存下來,而且這些隱喻可以配搭畫畫、文字、命名等方式保留,讓主角可隨時隨地拿出這些隱喻來支持自己。

最後,特別感謝哈克給我寫這篇文章的信心和幫助。

1: 黃士鈞2003)個案的隱喻經驗之研究:從隱喻出現到個案改變的過程。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